理性分析:疫情时期的出国留学有何意义?

Alex Z
14 min readAug 8, 2020

2020.08.02

毫无疑问,2020年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给全世界的留学生带来了沉重打击。

国家间边境的关闭导致很多留学生们无法回家,同时也打乱了很多准留学生们原本的出国行程。随之而来的还有天价的机票、漫长的隔离检疫过程、缓慢甚至是暂停的签证服务,以及世界各国复杂的防疫政策。

而对于中国的留学生和准留学生而言,“疫情时出国留学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越值得深思。这是因为,这个群体在疫情中甚至是疫情后的世界里,面临的是这样几个变化和现实:

  1. 出国留学的成本提升。本来出国留学的成本已经比在国内就读要高;现在由于疫情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留学生要为他们的学业付出更多金钱和时间成本(如机票、检疫、住宿)。
  2. 留学体验会在短期内降级。在西方世界,大部分大学选择了在2020–2021学年进行网上授课(线下保留个别人数较少的课程)。在国内通过线上远程”出国留学“的学生们甚至要适应时差所带来的凌晨上课的生活方式。显然,这些都会极大降低原本的教学质量。此外,低迷的世界经济使留学生们在国外更难找到实习或工作机会。
  3. 中国国际地位的相对上升。这本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但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这一过程。从晚清到本世纪初,留学生们“留洋”深造很大原因是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较落后的国际地位和学术水平。随着中国在各个领域后来居上,留学生手握的外国文凭和海外工作经验在中国就业市场的“价值”会相对缓慢下降。
  4. 国际情势恶化。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2019年最多中国大陆留学生们选择的意向留学国前四名分别是美国(43%),英国(41%),澳大利亚(18%)和加拿大(16%)。而这四个盎格鲁-撒克逊系(Anglo-Saxon)的国家近年来对中国态度趋于敌对。在世界日益保守化、民粹化的环境下,中国学生去这些国家留学会可有较大的风险;且在未来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生活的难度会相应提升。
  5. 当然,留学还会带来较大的健康安全风险。目前在美国疫情还没得到控制,日本、加拿大、欧洲疫情开始出现大幅度反弹的情况下,如果留学生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他可能要暂停学业并承担高额的检测费用及医疗费用。
在美国,今年3月以来几乎所有的学校活动都转到网上进行,包括许多学生期盼已久的毕业典礼。图:Andrew Kelly/Reuters.

那么也就是说,现在与其出国留学,不如留在国内上学吗?

我认为,当然不是:“It really depends”. 对于准留学生来说,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地来思考,必须要辩证地、按照个例地来熟思。

疫情时期的出国留学,总体来说还是有它的宏观的”硬优势“与微观的”软优势“。而这些优势是多数中国学生只能通过出国留学而获得的。

  1. 出国留学的“硬优势”,以及解构欧美“现代化”的学术霸权

首先必须要清晰地认识一个误区:把“出国留学”和“在国内上学”进行直接比较是犯了一个以偏概全(faulty generalization)的逻辑错误。举个例子,出国去教学资源优越的大学留学,和出国去某些所谓的”野鸡学校”(diploma mills)留学,是根本不一样的。还有,在北大中文系就读,和在MIT学习中文专业,也有很大不同。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长,因此我们需要区别对待。

总的来说,出国留学相对于在国内上学所获得的教育质量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院校与所选择的专业。这种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学校声望等与学校有关的“差距”,可以称作出国留学的“硬优势”。

这种“硬优势”的特点是,它不是恒定的。“硬优势”会随着学校、专业及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打个比方,十几年前如果想学习通讯工程专业(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的话,欧美的理工高校是优于中国理工高校的一个选择。但是,随着中国在5G等通讯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现在中国高校在通讯工程的学术水平反而是显著优于在欧美高校学习通讯工程的。

在2020年的软科世界大学(ARWU)通讯工程专业排行榜上,排名前十的高校有七个来自中国大陆。而美国排名最靠前的是休斯顿大学(16)以及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22)。最大名鼎鼎的美国理工科大学如MIT和Caltech在这个专业上只排到100名开外。

2020年度上海软科世界大学(ARWU)通讯工程专业排名

当然,仅仅通过偏于注重学术水平(academic capabilities)的ARWU排名去对比大学之间的教学质量(quality of teaching)是不全面的。

这里的学术水平一般指学校师生的研究能力、发文数量、引用次数、获奖数量;而教育质量是一个较主观的指标,它包含了教授对学生的友善度、可达性(accessibility),教授的讲课水平,学校的整体氛围,以及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之所以有些留学生喜欢选择一些名气不高的美国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s),而不是大型综合研究型大学(又称“大U”),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觉得能在文理学院获得相对优良的教育质量。

不可否认,在大部分的专业领域里,如物理学、CS、经济学、商科、电影美术等,美国顶尖高校的学术水平以及教育质量依然是领先于中国的顶尖高校的。这是由两国发展历史和人口基数差异而决定的。

曾经读到过一句话,“在中国的大学,是100个人抢一个面包;在美国,则是20个人抢一个鲍鱼”。我认为这句话非常贴切。现时中国较大的人口基数与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是中国教育“内卷化”的主要原因。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统计显示,2018年,美国共有各类高校合计6502所。在4313所学位教学院校中,2年制的院校(类似于专科)有1485所,4年制高校(本科)有2828所。相较之下,根据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消息,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除港澳台)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58所、高职院校1482所、成人高等学校265所。

再结合中美两国的教育预算进行对比(据经合组织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统计,中国2015年高校总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为1.40%,美国2015年占2.60%,再考虑到中美GDP差异,实际上美国校均预算应远超中国),然后假设中美两国每所高校的人数相当(粗略估计约6000人/所),我们可以推论出,中国学生的人均教育资源是远远少于美国的。此外,如英加法德等其他西方国家的高校总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分布在2.00%上下,虽总量不及中国,但人均依然略大于中国。

中国高等教育的各来源投入占GDP比例的变化,2005–2015。图:学术桥/搜狐。

这种人均资源的差距往往体现在教学质量上面,如师生数量比率(faculty-student ratio)、学生成绩竞争激烈度(competitiveness)、学生人均可获得学校科研的机会、资助的金额等。因此,总的来说,中国学生出国去教育资源雄厚的高校留学,一大“硬优势”就是能获得更多的人均教育资源,而这也就意味着更优质的教育质量。

“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 — 清末海军将领 赴英留学生 刘步蟾

美国在所拥有的师资、声誉、研究经费、教育资源、学术设施上冠绝全球的优势,是其作为全世界“学术灯塔”近百年来累积的结果。我们现在使用的手机、享受的空调、乘坐的汽车、飞机,甚至是我们热爱的好莱坞大片,都是从欧美高校走出来的“研究成果”。20世纪以来,在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代代的“研究成果”把其在世界各地所创造的巨额财富带回到欧美和欧美的高校,并同时通过资金与文化吸引着全世界最出类拔萃的精英人才来到欧美。随后,这些人才利用欧美高校所提供的优越环境、资源,继续创造出越来越先进的“研究成果”。久而久之,通过这样的正反馈循环,欧美大学实质形成了学术上的“霸权”(“hegemony”)。

我们之所以向往欧美的大学,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技术和学识曾经定义了“现代化”(modernization)的含义;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前往欧美的顶尖大学留学,就是为了汲取“现代化”的奥秘。

7–9世纪时,日本向中国派遣“遣唐使”也是这样的道理:因为唐朝定义了当时的“现代化”。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成立“岩仓使节团“,多次向欧美各国派遣“遣美使”、“遣欧使”,因为当时欧美列强定义了“现代化”。

日本使团西渡大唐。图:World Imaging/Wikipedia.

对于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现代化是使国家富强的最直接的手段。“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便是当年中国留学生们最热血的初心。

的确,正如通讯工程专业一般,随着国内高校的学术水平与教学质量慢慢追赶上其他国家时,出国留学的“硬优势”会逐渐下降。未来的中国将会在各个领域获得更多定义“现代化”的话语权。这个趋势是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和前几代归国的留学生建设国内学术界的必然成果。

之所以会有“2020年之后出国留学还有意义吗“这种问题的提出,是因为中国早已不是像以往那般落后,并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了西方各国。这个客观事实上的变化,可能动摇了部分留学生们出国留学的“初心”。

2. 出国留学的“软优势”,以及在异国环境中留学生个人的成长

上面对“硬优势”的分析可能听上去比较宏观、现实。接下来分析的留学“软优势”则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可能较为主观感性。

与“硬优势”相对,本文中“软优势”指的与学校或专业无关的“差距”。其实,与其说是它是“差距”,它更像是些通常只有出国留学才能获得的一些对人生、对成长有帮助的经验积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 —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留学,本质上就是一场旅行。经常旅行的人与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人相比,他会有更开阔、更海纳百川的视野。

但与多数人平常的假期出游不同的是,留学是属于青年人的一场更长期的、全面的、沉浸式的、在异国他乡旅居的体验。留学生们看的不仅有当地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还有一些只能通过长期近距离观察才可以体会到的文化道德体系与世界观(weltanschauung)。

在无数次感受到自身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碰撞后,留学生会不断地扩充自己的视野,辩证地分析不同文化、不同社会、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通过在异国“目睹为实”的实地考察,留学生们能获得关于这个大千世界的一手资料,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媒体上二手消息存在的的偏见性与局限性。通过不断观察、思考、归纳,留学生这个群体便渐渐习得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也不崇洋媚外。

最近之所以出现“出了国之后更爱国”的现象,是因为留学生们发现了他们之前对外部世界认知上的一些不足。

比如,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自由”、绝对的“民主”;对“程序正义”近乎苛刻的追求可能会造成死板、不近人情的结果(imperfect procedural justice)。再比如,富饶的西方各国并不是全民富裕,依然有很多被迫每夜在刺骨寒风中露宿之人;甚至有更多是即使有住宿,也可能明天就被房东赶走的“living paycheck by paycheck”的底层工人。

以上这些,都是中国留学生们在西方国家学习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实例。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有一幕是在大学的讲座里,两个憧憬着美国的学生当众嘲笑教授,认为他故意通过“美国种族冲突不可调和,白人一直歧视黑人”等类似宣传话语抹黑美国。第一次看到这里时,我会心地笑了,心里很认同主角们的作为。最近我又重温了一遍,再次会心一笑,只是这次笑得百感交集。

陈可辛执导的电影《中国合伙人》截图

其实,东西方文化各有千秋,彼此有很多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地方。美国人所追随的独立精神,法国人热爱的自由、平等、博爱,都是值得学习的。这些概念的引进可以让国人多一些生活方式上的选择,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东方人强调的团结、谦卑、不耻相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则在西方是较为缺失的。这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东亚是防疫工作做得最好的地区,而这些价值观功不可没。

作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桥梁,留学生们同时负责正确地引进、转述、输出这些不同文化的结晶。

出国以后,留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复杂性(complexity)和多样性(diversity)。同时,在多元化的校园里结识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留学生们不仅可以累积人脉与资源,同时也能从各式各样的人身上汲取经验,并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与见闻。

此外,留学生们在与众多异于自己的想法和经验打交道时,可以更客观的理解自己认知的局限,并养成自省、谦虚的习惯。相对而言,有这种习惯的人可以更好地避免类似于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的认知偏差,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所长与所短。可以这么说,留学生在认识他人的同时,也在进一步地认识自己。

达克曲线:随着见闻与经验的增加,原本“无知无畏”的人会发现天外有天,大大打击自信心。但随着知识的日积月累,自信心缓慢回升。图:Jensep/Wikipedia.

对于留学生自己来说,当自己拥有不同的看世界的方式时,思维可以更加灵活,与其他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接触时也自然会多一分尊重与理解。这也是出国留学的一个“软优势”。

此外,留学经历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本人的自理能力。与在国内跨省读书的学生一样,背井离乡,脱离了父母的庇护,留学生们也必须要学会自己搭建起自己的生活。只不过,在国内异地就读,学校通常和家乡隔几个省的距离;而出国留学的话,隔着的常常就是一个大洋或者是一个大陆,所以,很多留学生几年才能回一次家,很多事情只能靠自己。

简单地总结一下,疫情时期的中国留学生出国留学可以获得在教学质量、(大部分专业的)学术水平,以及其他人均教育资源上的“硬优势”;以及在视野拓宽、增长见闻、个人成长上的“软优势”。

但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在哪里上学,一个学生能从他的教育之中获得什么还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己。可以这么说:个人决定下限,环境决定上限。”Education is what you make of it”.

在未来趋于多极化的世界里,世界各国的留学生群体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将会增大。在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学术水平,以及研发能力渐渐跟上并反超欧美的趋势下,中国学生前往海外读书的年增数会趋于平缓并缓慢下降。但是留学生们出国所获的“软优势”,以及他们对中国增进、更新对外部世界了解的重要性是不变的。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1. “2019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留学归国人数及留学意向地区分布占比”,中国产业信息网。https://www.chyxx.com/industry/202001/828614.html
  2. 2020年的软科世界大学(ARWU)通讯工程专业排行榜。http://www.shanghairanking.com/Shanghairanking-Subject-Rankings/telecommunication-engineering.html
  3. “十年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增长了1.7倍”,学术桥。https://m.sohu.com/a/229943739_773043/?pvid=000115_3w_a&/
  4. “What Country Spends the Most on Education?”, Investopedia. https://www.investopedia.com/ask/answers/020915/what-country-spends-most-education.asp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

--

Alex Z

Undergrad student at Sciences Po Paris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Sapere aude!